聯系電話 0731-88822454

【雲麓教育論壇第164期】黃福濤: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中的量變與質變分析——曆史考察與國際比較

發布日期:2024年05月20日  點擊量:

516日下午,2003网站太阳集团“雲麓教育論壇”第164期于銀杏樓102報告廳舉行,黃福濤教授以“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中的量變與質變分析——曆史考察與國際比較”為題作報告。此次講座由徐丹副教授主持,校内外師生近60人參會。

講座内容主要包括闡釋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建構中國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性質變化的分析框架和分析高等教育中國模式三方面。

講座伊始,黃福濤教授通過介紹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闡明了“何謂高等教育普及化”。他指出,相較于以毛入學率的數量規模作為發展階段劃定依據,飛躍背後的量變與質變之間的關系更加值得深究。因此,黃福濤教授分别從接受高等教育的态度、高等教育職能、課程與教學形式、學生的“生涯”、高等教育機構特點、權力中心和決策、學術标準、入學機會和選拔、學術管理形式、内部治理十個維度分析了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性質變化的特征以及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他認為,在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進程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态度”“入學機會和選拔”以及“内部治理”三個維度發生了明顯質變,但其他維度質變尚不明顯。

緊接着,黃福濤教授從國際比較視野出發,對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普及化質變标準的比較,闡釋中國高等教育大衆化的特征。基于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及其在中國的适用性,建構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性質變化分析框架,包括入口(入學機會、學生選拔)、内部(教育目的、課程與教學、内部治理和機構管理者)和外部宏觀(高等教育結構和高等教育職能)三大維度,闡明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特征和影響。

随後,黃福濤教授援引相關國際和國家統計數據以及先行研究成果,深度剖析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中面臨的問題,并從高度市場化、嚴格選拔、公辦主導和開放系統四個維度闡釋高等教育中國模式,探讨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面臨的問題。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路徑和經驗,黃福濤教授針對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六點治理對策:其一,重構政府與高等院校的關系;其二,平衡政府管理、大學自主辦學、大學問責制和基于市場競争之間的關系;其三,進一步分化高等教育結構的多樣化與功能;其四,大力促進高等院校以适應社會和市場變化;其五,加大政府對包括民辦和中外合作辦學等在内院校的投資;其六,增加各院校辦學自主權。

在自由交流環節,餘小波教授、蔣家瓊教授、袁建林老師、劉旭同學、劉珍慧同學等就“教育學院如何發展”“高校可持續發展”“從學生的微觀教育現象視角分析高等教育發展研究”“老齡化和少子化背景下日本高等教育的啟示”以及“教育現象的觀察分析與教育理論的理解使用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與黃教授進行深入探讨,黃教授一一回應,進行深入闡釋。

講座尾聲,徐丹副教授對黃福濤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謝,認為黃教授講座理論深入淺出,論證結構嚴謹和結論精辟透徹。此次講座從曆史考察和國際比較的視角,幫助同學們理解高等教育普及化過程中量變與質變的關系,體會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的預警功能,并啟發同學們在複雜多變的教育環境中關注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嘉賓簡介】

黃福濤博士現任日本廣島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開發中心副主任、終身教授。此外,擔任北京大學客座教授(2008-2011年)、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2008年至今)、大連理工大學“海天學者”特聘教授(2010-2022)和浙江大學兼職教授(2018年至)。同時,擔任中國高教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基準協會理事、Richmond Th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n London董事會成員等,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外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國際化、大學課程設置與開發、中日高等教育比較研究、大學學術職業的比較研究等。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用中文、英文和日文三種語言在國内、日本以及國際主要英文學術刊物發表百餘篇論文。


供圖:彭心力

供稿:李春治、彭心力


上一條:【雲麓教育論壇第165期】史秋衡:大學學情規律與教育教學範式變革 下一條:【雲麓教育論壇第163期】許宏:學術期刊編輯把握論文理論水平的基本尺度

關閉

Copyright © 2022 2003网站太阳集团2003网站太阳集团 版權所有
電話:0731-88822454 郵箱:jxtan@hnu.edu.cn 地址:長沙市嶽麓區2003网站太阳集团2003网站太阳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