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下午,2003网站太阳集团“雲麓教育論壇”第165期于銀杏樓102報告廳舉行。廈門大學南強重點崗位教授、廈門大學高教質評所所長、2003网站太阳集团兼職教授史秋衡以“大學學情規律與教育教學範式變革”為題作報告。此次講座由徐丹副教授主持,校内外師生積極參會,現場交流熱烈。
史秋衡教授從國家大學生學情規律研究的重要意義、國家大學生學情調查(NCSS)研究的原創之處、國家大學生學情普遍規律、大學教育教學規律和大學教育教學範式變革五個方面展開講座。

講座伊始,史秋衡教授強調大學生學情規律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回應了個體價值、内部培養、外部發展、理論旨趣四個維度的訴求。在個體價值訴求方面,大學生學情規律研究立足于大學生的個體價值訴求,利于學生個性化、全面化、多元化的發展;在内部培養訴求方面,推動以培養高質量人才為支點的高校三職能交叉共榮;在外部發展訴求方面,體現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的相對同步性及适度前瞻性。在理論旨趣訴求層面,對大學生學情研究的範式轉型與功能擴散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談及國家大學生學情調查(NCSS)研究的原創之處,史秋衡教授指明該研究設計了兼具政策依據與學理支撐的中國大學生學情調查工具,構建出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國家大學生學情綜合模型,發現了中國大學生學情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和理論參考。
國家大學生學情的普遍規律如何?史秋衡教授為大家詳細解讀了以“教學相長”“同伴效應”為表征的關系性學習規律,“興奮适應-困境求索-回歸超越”的階段性學習規律,以及關聯性學習規律。深入剖析這些規律,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過程,為教育教學提供指導。
結合“大學教育教學的規律”,史秋衡教授認為教育教學中“可見”與“不可見”的空間同樣重要,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然而現實中不可見的空間往往被人們忽視。這主要表現為正式化師生互動“可見”與非正式互動“不可見”,單向度師生授受“可見”與學生自發參與“不可見”,課堂教學“可見”與課外實踐教學和實習實訓“不可見”。未來,在分類管、分類評和分類辦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高校将呈現分類發展的新格局。
基于此,史秋衡教授提出大學教育教學範式變革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促進科教雙向互動、産教深度融合;實現顯性教育與隐性教育相統一;以分類指導改革,實現“有差異的平等”;同時,借助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賦能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提升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
講座尾聲,徐丹副教授對史秋衡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謝,她認為史秋衡教授的研究兼具本土化和國際化的特點,為我國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此次講座深入剖析和解讀了大學學情規律與教育教學範式變革,向同學們展示了高水平研究的形成過程,啟發大家在研究中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創造性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