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2003网站太阳集团雲麓教育論壇第162期在銀杏樓102報告廳舉行,并開設騰訊會議線上分會場。華中科技大學馮向東教授以“創造性與批判性:高水平目的性思維的雙翼”為題作報告。此次講座由我院蔣家瓊教授主持,近百名師生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會。

馮向東教授從目的性思維的形成與發展、目的性思維活動的要素和思維水平以及在攻讀學位的過程中磨砺自己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三個方面展開此次講座。

馮向東教授以“如何使用ChatGPT高效地輔助學術科研”的話題為引,激發在座師生深入思考。緊接着,他結合杜威和理查德·保羅對于“目的性思維内涵”的解釋,提出“目的性思維活動最基本的邏輯結構是指向目标的‘産出-評判’鍊”的觀點。談及“如何實現目的性思維水平的重大跨越”,他強調反思性思維在其中的促進作用,它幫助個人重構和更新知識及信念體系,确立“評判準則”,突破思維存在的局限性,并為形成與發展思維的自主性、開放性、缜密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等思維品質提供紮實的基礎。此外,他認為思維創造性品質的發展維度是樸實-卓越,當思維的個體成長為真正自覺自為的思維主體時,目的性思維的“産出-評估”的基本邏輯結構便升華為高水平目的性思維的“創造-批判”互動邏輯。
馮向東教授通過參考理查德·保羅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明确提出目的性思維的八大要素,即目的、焦點問題、視角、信息、概念、假設、闡釋與推論以及影響與結果。同時,他認為認知标準和認知特質是目的性思維的重要品質,其中認知标準是衡量智力技能水平的指标項,認知特質是判别思維習性取向的指标項。具體地,他指出認知标準包含十個指标,分别是清晰性、重要性、準确性、精準性、關聯性、邏輯性、深度、廣度、徹底性與公正性;而認知特質則是在長期的思維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反映了思維主體的認知取向和态度。
如何在攻讀學位的過程中磨砺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馮向東教授結合選題、開題、撰寫論文與通過答辯三大環節進行闡釋。具體地,他明确指出思維的創造性旨在精神、物質和實踐領域中的發現、發明和創新,而思維的批判性旨在把握思維推進的方向。關于選題環節,他認為要重點考量三個維度,即目标的恰當、問題的聚焦和參考框架的适切。關于開題環節,他為大家詳細介紹開題前導師的準備工作、研究生的準備工作及開題報告會評議工作中的關鍵事項。關于撰寫論文與通過答辯環節,他表示學位論文的形成、思維與寫作的過程是一個“産出-評估”環環相扣向目标推進的過程。而且,他總結道從選題、開題到論文答辯,整個攻讀學位的過程便是磨砺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的實踐過程。
在自由交流環節,馮向東教授就“ChatGPT-X是否也具有目的性思維的要素結構”“人的思維方式中,哪些是它能學到甚至超過人的,哪些是它學不到的”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和應用對高等教育的支持和挑戰是什麼”等問題與在座師生展開熱烈讨論。

講座尾聲,蔣家瓊教授以“研究視野開闊、理論功底深厚、專業眼光敏銳、學術見解獨到”總結馮向東教授的報告,并對馮向東教授的傾囊相授表達由衷的感謝。此次講座幫助同學們解密高水平論文的創作過程,并激勵大家在學術研究中注重培養自己的目的性思維,努力提高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

【嘉賓簡介】
馮向東,華中科技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原副校長。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原理。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近期主要有:批判性思維教育融入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機理、理念和路徑(2023)、思維的批判性與大學的批判性思維教育(2021)、高等教育如何以文化人(2018)、如何深化“走出高等教育‘适應論’”的讨論——對教育“适應論”讨論的再反思(2017)、從精神生産視角看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2015)、走出高等教育“适應論”意味着什麼——對教育“适應論”讨論的反思(2014)、教育規律何處尋(2014)、教育自身:教育學學科立場與理論的基石(2013)、關于教育的經驗研究:實證與事後解釋(2012)等。
供圖:李春治
供稿:彭心力、李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