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2003网站太阳集团雲麓教育講壇第161期在銀杏樓102報告廳舉行,并開設騰訊會議線上分會場。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蔣凱教授以“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理論框架與理論運用”為題作報告。此次講座由我院易洪波書記主持,近百名師生積極參與,反響熱烈。

蔣凱教授從理論的涵義與價值、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理論框架和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理論運用三個方面展開本次講座。

何為理論?蔣凱教授從“概念-原理論”和“猜想-假說論”兩個角度予以界定,認為理論既是一種概念體系,又是一種假說體系。緊接着,他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産理論為例,細緻地解讀理論與概念、命題、現象、變量、假設以及假說之間的關系。提及“社會理論有什麼價值”,他闡明其價值在于能夠超越日常生活經驗,科學解釋社會問題,溝通理論與實踐。
蔣凱教授認為,無論是撰寫碩博論文、發表高水平期刊文章,還是編寫專著,建立理論框架都是不可或缺的步驟。關于理論框架,當前存在兩種解釋:一種是将其視為解釋研究問題所依據的理論視角,另一種是将其視為具有深刻理論内涵的概念框架。他強調,在構建理論框架的過程中要做到“充分與簡練的辯證統一”,既要确保框架的完整性,又要避免冗餘和繁瑣。同時,還需要滿足三項基本要求:一是要有明确的研究問題和研究對象;二是要對所研究的現象有深入的認識,能夠準确識别關鍵要素并把握它們之間的内在聯系;三是研究者需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熟悉與研究問題相關的理論。

關于“學位論文的理論應用”,蔣凱教授結合多篇高質量的博士論文作進一步闡述。他指明理論是體系化的認識成果,是透視問題的有力工具,有助于深入地理解所研究的問題。談到大多數研究生所困惑的“先找問題還是先找理論”,他建議先确定研究問題,再選取合适的理論來支撐和解釋這些問題,切忌倒置先後順序,不能一味糾結于“找理論”卻忽視對“真問題”的探尋。此外,他特别強調理論運用中需注意六點問題,即理論的适切性、理論的數量、避免生搬硬套理論、避免理論之間的相互矛盾、避免理論使用缺乏新意以及确保理論與材料分析緊密結合。
在自由交流環節,蔣凱教授與在座同學就“如何提高理論在研究中的解釋力”“怎樣妥善處理概念和理論之間的關系”“如何在使用經典理論的基礎上探尋研究的創新點”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讨論。



講座尾聲,易書記以“深入淺出、例證充分、論證有力”總結蔣凱教授的報告,并再次感謝蔣凱教授的傾囊相授。此次講座是一場極具啟發性的學術盛宴,引導同學們在學術研究中提升理論的适切性,增加研究深度和廣度。
供圖:向琳芳
供稿:李春治、李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