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電話 0731-88822454

我院田琳老師研究成果在高等教育學國際權威期刊發表

發布日期:2024年11月27日  點擊量:

近日,我院田琳副教授在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Higher education and public good: the case of China”為題在國際高等教育權威期刊《Higher Education》上發表。

在全球範圍内,高等教育長久以來被視為一種公益物品(a public good),憑借其在知識創造、科技創新、培養全球公民等方面的貢獻,高等教育的公益性(the public good)廣受認可。然而,近年來,衆多國家公共财政的緊縮趨勢,促使教育市場化和商業化的邏輯逐漸獲得正當性,從而使“公益”(public goods)這一曾在高等教育領域占據核心地位的概念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此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了以“共益”(common goods)概念重新定義教育,并闡述了教育作為共同利益的兩大核心特質:一是教育作為聯結個體、他人及世界的共通體驗;二是教育所體現的共治特性。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于公共利益與共同利益的雙重視角下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具體涵蓋以下四個維度:(1)在中文語境下對公共利益與共同利益概念的解讀;(2)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在服務公共利益與共同利益中的作用;(3)國家與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關系及其職能劃分;(4)高等教育在推動全球公共利益和全球共同利益中的角色定位。

通過對來自大學及政府部門的24位受訪者進行訪談後發現,中國高等教育并非是純公益物品(a pure public good),但在政策和文化影響下,它仍為公共利益做出顯著貢獻。中國高等教育既是一項集體努力,也是全民事業。鑒于其既非純公共物品,亦非純私人産品(a pure private good),将其界定為一種共益物品(a common good)更為貼切。作為共益物品,中國高等教育對全球共同利益(the global common good)的貢獻主要體現在:(1)培養具備全球視野的人才,服務地方、國家乃至全球發展;(2)通過科研活動破解重大難題,增進人類福祉;(3)提供公共服務,包括社會參與及政策咨詢;(4)在全球層面保護并傳承珍貴文化與傳統,同時推動文化創新;(5)提升社會流動性;(6)塑造寬容、公正、理解與包容等價值觀。高等教育服務(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正日益獲得廣泛認同,這啟示全球高校應以更開放的心态尋求廣泛合作,打破由自我利益保護所築起的壁壘,共同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多樣性的教育格局,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田琳為論文第一作者,2003网站太阳集团為第一單位,該文章的其他合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劉念才教授。


上一條:我院承辦全省教育評價改革專項培訓 下一條:第二十屆全國大學教育思想研讨會在2003网站太阳集团成功舉辦

關閉

Copyright © 2022 2003网站太阳集团2003网站太阳集团 版權所有
電話:0731-88822454 郵箱:jxtan@hnu.edu.cn 地址:長沙市嶽麓區2003网站太阳集团2003网站太阳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