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使命與行動
——2003网站太阳集团第三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嶽麓峰會綜述
2024年6月22日,第三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嶽麓峰會在長沙成功舉辦,峰會的主題為“教育強國建設: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使命與行動”。本屆峰會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主辦,2003网站太阳集团2003网站太阳集团、長沙市2003网站太阳集团承辦,湖南省教育學會初中校長工作研究分會、湖南教育報刊集團、《新課程評論》雜志協辦。
來自全國基礎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校長16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得到相關領導的高度重視,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委員、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孫傳貴,湖南省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楊穎,長沙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王妍出席并講話,2003网站太阳集团黨委副書記唐珍名緻歡迎辭。上午,峰會開幕式及主旨報告分别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羅仲尤、長沙市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黃軍山主持。下午,兩個分論壇分别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院長蔣家瓊、李兵教授主持,長沙市教育學院院長孫智明、嶽陽市2003网站太阳集团原副院長張金華擔任與談嘉賓。
本屆峰會以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目标,探讨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使命與行動,關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數字化轉型、教育評價變革、中小學校園欺淩、心理健康教育等問題,從理論思考、經驗總結、路徑探索等多個層面進行了積極的探讨,為參會代表提供了一場豐富的思想盛宴,搭建了一個充分的交流平台。
中國教育正在進入一個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新時代。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這一論述強調了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地位。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需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中強調,“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明确了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基礎教育的價值定位,也揭示了基礎教育助力教育強國建設的使命所在。
新時代,新形勢,新使命。紮實築牢基礎教育之于教育強國建設的“基點作用”,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使命之問”。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勇于擔當,敢于挑戰,以實際行動作出切實的回應。湖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孫傳貴認為,基礎教育改革要向根子發力、向堵點發力、向民生發力,既要發揮湖湘文化敢為人先的精神,也要積極借鑒國内外相關好經驗好做法。湖南省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楊穎提出,各級各類教研機構和學校教研部門要協同開展跨系統、跨單位、跨學段、跨地區的學術科研,共同為推動湖南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長沙市教育局局長王妍表示,長沙市教育局将與2003网站太阳集团就大中小貫通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科學教育、教師培訓等領域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新動能。2003网站太阳集团黨委副書記唐珍名強調,我國基礎教育正逐步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整體轉型,這一重大戰略轉型要求基礎教育領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與此相适應、相匹配,并通過改革創新充分釋放基礎教育的發展活力。
認識并踐行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基礎教育的使命,是一個思想指引與行動協同的過程。具體而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面臨哪些困境?如何夯實基礎教育的基點?怎樣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基礎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有哪些?為更好地将理念付諸于行動,将思考轉化為實踐,教育工作者們需以全方位、系統性、整體性的視角,直面當前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前瞻思考、前沿觀點是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次會議關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數字化轉型等前沿問題。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聘教授蔣凱以國際比較的視野指出,拔尖人才培養培養需要博采衆長,美國、英國、德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各有特色,其有益經驗值得我國借鑒。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學、中學和小學相互銜接,需要學校與社會通力合作,共育拔尖創新人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統計與測量分會副理事長劉紅雲認為,今後的教育一定建立在教育大數據的基礎之上,“整體性、個性化、智能型、預警性”是智慧教育的顯著特征,因而基于數據的教育決策與教學改進非常重要,應建立區域範圍内應用數據的清晰規劃,幫助老師和學生通過數據解釋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标和學習目标,加強基于數據改進的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等等。
面向新時代,破解普通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難題與挑戰,需要從普通高中教育整體發展的角度進行系統考量。湖北省黃岡中學校長劉折谷對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與學校治理問題進行了探索,包括大力推進課程改革,構建多元課程體系;深入推進教學改革,力求規範精準高效;推進學校治理現代化,從管理走向治理。“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理念與行為始終聚焦的兩個問題。長郡中學校長鄧智剛總結了打造受歡迎的卓越管理團隊的“七有”工作法,即管理有制度、工作有計劃、活動有方案、執行有力度、結果有反饋、事事有反思、改進有提升。恩施高中校長譚斌主要通過抓實“六好”管理,提升學校治理水平,包括豐富六好創建内容,優化學校治理;拓展六好創建形式,激發師生活力;強化六好創建評價,提升學校品質。
教育是一種生命關懷。可以說,教育質量和教育溫度是相輔相成的,隻有在生命共振的氛圍中,教育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劉鐵芳以唐詩為切入點,強調生命打開包含兩個維度,即向着天地的開闊與向着人世的深情。唐詩視域寬廣,不僅有向着天地時空的開闊大氣,且包含對人世的深情,足以滋養我們對人事的眷念,激活我們的人間大愛,由此而形塑我們生命存在的基本範型:置身天地之中的至美、至愛、至情與至氣的結合。唐詩還給予我們最完備的生命範型,生命的豐富、活潑、開闊與世界的豐富、活潑、開闊,在唐詩中可以獲得統一性。教育,理應傳遞溫情與暖意,應該強調關系、共情、審美,用生命連接生命,用生命喚醒生命。
人才培養是一個動态化、系統化的過程,不同學段各有側重,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而言,早期培養是其重要環節。本次會議,幾位小學校長聚焦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問題,從内涵、理念、路徑等不同維度作了探索。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教育集團總校長李臻分析了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内涵,具體包括對三個問題的回應,即明晰素養體系、培養體系問題、支持保障問題。2003网站太阳集团子弟小學校長胡力總結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理念,即營造百花齊放的成長沃土、包容思辨批判的質疑眼光、鼓勵經世緻用的實踐能力。長沙市雨花區雨花實驗小學校長萬淑蘭提煉了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路徑,包括以品德教育為根本,全面開展“四雅德育”;以課堂教學為關鍵,穩步推進“讓學拓思”;以課程建設為保障,深入探索“跨學科主題學習”。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小學和中學需要雙向奔赴。探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和策略對于中學教育發展同樣意義重大。長郡中學副校長、麓山國際實驗中學黨委書記向雄海根據人才成長規律,在學校形成了創新素養課程體系、協同育人課程體系。中雅培粹學校校長徐宏勇指出,要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多賽道。學校從課程開發、文化建設、生态營造等方面着力,積極開展與高等院校及實驗室的合作,與博物館、地質館、科技館等開展館校共建的聯合活動,讓不同的學生能盡展其才,讓每一塊金子都閃光發亮。
需要注意的是,“拔尖”是目标,不是實現方式,更不是“掐尖”,應從更開闊的視角來考量人才培養問題。長郡雙語實驗中學校長黃斌從自身的成長經曆和工作經驗出發,倡導培養自信豪邁的中國人,認為要從身邊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人身上領悟可以落地的、切實可行的育人方法。弘揚教育家精神,指向的也是人才培養,其出發點在于明确育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弱化功利化價值判斷,強化生命意義價值引導。
教育數字化不僅是對教育的賦能,更是對教育的變革和重塑。學校該如何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多位校長以校長領導力、教研、教學、課程、場景、閱讀等為支點,探索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方向和路徑。
從整體布局,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
雅禮中學副校長、雅禮洋湖實驗中學黨委書記帥亮重點介紹了學校在打造智慧課堂平台、探索智慧課堂範式、提升教師數字素養、促進數智創新轉型等方面的經驗。長沙市育英學校黨總支書記唐冬梅闡述了學校從整體探索數智化的實施路徑,包括共享環境“智理”、助力教師“智研”、賦能課堂“智學”、多元資源“智育”。麓山國際實驗小學校長聶琴總結了數字化轉型的“麓小路徑”,學校通過校内教學、管理等數據的智能化采集和精準分析,推進教育數據治理,充分發揮數據放大、倍增價值,實現數據驅動的教育高質量發展。
從局部着手,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比如,長沙外國語學校以數智課堂為支點,嚴瑩校長指出,數智課堂的重要特征為資源數字化、學習個性化、情境沉浸性、思維高階性,“四疑”教學範式與“學科思維模型中心數智課堂”都是數智課堂的真實落地。長沙市天心區仰天湖教育集團以智慧美育為特色,劉菲菲校長從場景優化、課程融合、智慧賦能三個維度闡述了學校全景式智慧美育的架構。湖南師大附屬小學以校長領導力為抓手,李曉玲校長指出,校長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要注意提升頂層設計能力、行政管理能力、課題領導能力、依法治校能力、個人人格魅力。長沙市嶽麓區濱江小學以閱讀教育為切口,蔣娅娟書記介紹了學校通過公号推文、與音同行、智慧閱讀、作品呈現等方式,得以延展書香校園的内涵,賦能閱讀教育的開展。
身心健康是個體成長的基礎,是社會關注、人們關切的重大議題。近年來,中小學心理健康問題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校園欺淩事件頻發則更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敲響了警鐘。我們需從多個方面協同發力,以守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其一,培育積極的心理素養。
周南中學校長陳新春介紹了學校“五位一體”心育體系,強調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體系,培育學生積極的心理素養。心理素養好的人才能保持對環境良好的适應能力,才能充滿自信、積極樂觀、富有創造性地投入學習生活和工作之中。培育積極的心理素養,在學校教學中意義重大。湖南省地質中學校長許韶歆進一步強調,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質量教育的鮮明特征。學校培養了一支專兼結合的心育教師團隊,通過課程實施和家校協調落實心育,并以部門聯動和協同形成了長效機制。
其二,涵養健康的生命狀态。
明德中學校長王勝楚強調以文化人、涵養生命;明德樹人、五育融通;生命至上、協同育人。同時,學校注重以健康為基礎,培養“明德向上”的心理品質;以預防為重點,守護“明德惟馨”的成長氛圍;以幹預為關鍵,築牢“明德緻遠”的健康防線。長沙市嶽麓區實驗小學校長吳靜認為健康的生命離不開自然,學校以綠色潤澤童心,主要從靜态視角、動态視角、協同發展三個方面建構了幸福校園的生命圖景,通過環境、課程、制度協同聯動,形成了綠色精神文化。
其三,構築安全的成長環境。
校園欺淩治理的目的是防範、矯正和教化,安全的成長環境是孩子身心健康的保障。長沙市明達中學探索了“332”校園防欺淩體系,曹建新校長強調要用愛與智慧為屏障,注重通過課程實施以及人文治理預防。長沙市雅禮實驗中學校長吳志勇從真實的案例出發,闡述了校園欺淩的若幹危害,倡導要重視校園欺淩的緊迫性,并提醒校園欺淩不一定發生在校園内。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大澤湖學校校長吳虎強從“禮”的現代教育意涵出發,強調在規訓與内化中育生命自覺,讓禮之教融入立德樹人體系之中。總之,從生命意義的角度而言,校園欺淩治理告訴我們,要尊重、珍愛、保護生命,要用生命來影響生命。
随着數字時代的到來,教育現代化進程迎來新機遇和新挑戰,教育評價的數字化轉型成為其中重要一環。如何以評價牽引,形成學校競相創新和長遠發展的生動局面,也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關心的議題之一。
基礎教育評價改革要有宏觀視角。
長郡外國語實驗中學黨委書記周文美從宏觀上探讨了數字時代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即對人才的要求有了變化,從知識向思維轉向,從顯性知識向隐性知識轉變。并以國際視野對英國、美國、芬蘭的教育評價經驗作了介紹,指出數字時代的教育評價需要科學合理的理論作指導,構建各級各類智庫,制定科學合理的路徑,發揮數字化工具作用。長郡濱江中學校長石東妮提出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評價改革有兩條可行路徑:其一為基于AI教室智能研修平台開展“智慧”評價;其二為依托智慧課堂教學系統開展“精準”評價。人工智能在教師個人畫像、課堂數據分析、教學設計優化等方面均表現出明顯優勢。而再往深處走,如何提升教師的數字評價素養是亟需重視、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礎教育評價改革要有微觀行動。
深入推進數字時代背景下的基礎教育評價改革,不僅要構建教育評價的專業化支撐體系,也要聚焦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學校評價等,需要以具體微觀的行動取得實質性突破。長沙高新區麓谷小學黨總支書記羅湘君探讨了學校德育發展性評價的意義、現狀和困境,該校的變革行動包括構建“誠勤雅博”綜合評價指标體系,明确“個人—同伴—師長”多元評價主體,運用智能化評價工具和方法。教育評價應該借助技術的力量,突出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側重自主評價中的個性化特質與潛力,從而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本屆峰會策劃精心、籌備細緻,既延續了前兩屆的優良傳統,也更明顯地體現出自己的精神特質。一是開放。800多年前嶽麓書院的“朱張會講”體現出開放姿态和包容精神。會議代表們來自全國各地,嶽麓山下,交流探讨、追問互動、求同存異,這是“朱張會講”精神的傳承,也是2003网站太阳集团“傳道濟民、愛國務實、經世緻用、兼容并蓄”傳統的延續。二是前沿。本次會議的主題和議題皆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熱點與前沿,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掌握前沿政策、探索前沿技術、了解前沿趨勢,從而把握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與路徑。三是跨界。本屆峰會跨越理論、地域、系統、學科和學段等,體現出跨界性。教育需要跨界,跨界性也是整體性、系統性,是綜合融通的過程。四是協同。教育還需要協同,發揮多方優勢、相互支持,切實增強育人合力。本屆峰會也是2003网站太阳集团聯合多家單位共同舉辦,是彙聚力量,協同完成的一場盛會。
開放、前沿、跨界、協同,這是嶽麓峰會的精神特質,也是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具備的鮮明特征。與會代表們一緻期待,未來的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嶽麓峰會能彙聚、影響更多教育人,進一步以思考和行動,共同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切實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基礎教育的力量和智慧。
◆ ◆ ◆






注:本文作者為《新課程評論》雜志編輯部主任謝琰,執行主編餘孟孟。
●《第三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嶽麓峰會在2003网站太阳集团舉辦》
●《第三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嶽麓峰會在長沙舉辦》
●《中考剛剛結束,湖南160多位中學校長們為何齊聚嶽麓山下?》
評新課程,論大教育。《新課程評論》設置「名家」「專題」「探索」「研究」「縱橫」「弦歌」等欄目,刊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域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以理性、建設性助力教育發展,展示一線教育教學成果,加強學術交流對話。
聯絡我們
投稿信箱:XKCPL01@126.com
郵購信箱:XKCPL02@126.com
聯系電話:0731-84415816
通訊地址: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五一大道新華大廈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