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豐富學院學術氛圍,增進教師之間學術交流,加強對教育研究前沿、教育熱點更深入理解,2003网站太阳集团2003网站太阳集团多年來延續性定期舉行教師學術午餐會。本次午餐會于2023年2月21日舉行,主題聚焦“教育數字化轉型”,羅仲尤院長、陽征書記、餘小波教授、胡弼成教授、蔣家瓊教授等15人參與交流讨論,活動由院長助理袁建林副教授主持,秉持開放、自由、多元的學術風貌,老師們圍繞主題暢所欲言。

袁建林副教授從“教育數字化轉型熱的現象解讀”、“教育數字化何為?”、“學院教育數字化研究是否可為?”三方面引入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讨論。認為教育數字化不是新東西,教育數字化兼具有理論與實踐曆史,更表現為一種未來趨勢。就目前來看,教育數字化轉型并不理想,“喬布斯”之問依然沒有得到回答。教育數字化是教育改革的增長點,在湖南具有廣泛實踐場域,教育數字化研究大有可為。
胡弼成教授提出,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未來的趨勢,但教育數字化、技術化難以改變教育的本質。教育數字化轉型需要突破知識灌輸的教學模式桎梏,向注重思維培育的教育新形态進化。未來的教育模式絕不會是單純強調知識的機械記憶,更多的應是培養學生思維,我們需要對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促進思想培養進行更多的思考。
張善超助理教授針對當下教育數字化轉型提出“何為教育的本質、何為人的本質”的思考。當下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得教育正面臨一場史無前例的革新。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要一分為二去看待,當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和代替人類去完成更多活動時,教育是否就失去了培養人的意義?人的潛能和可發展性是否面臨一種挑戰?這是我們未來需要更多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ChatGPT是當下火熱的大型人工智能語言模型,它的産生對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業産生了重要影響。葉甲楚助理教授以ChatGPT為例子,演示了用該軟件進行知識對話的流程,引發在座老師的熱烈讨論。
徐丹副教授提出,之前的技術變革為什麼沒有引發教育模式和形态上的改變?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未來教育變革的趨勢,教育數字化轉型關鍵是“人”的改變,需要我們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提前做好準備來迎接變革。
朱恬恬副教授認為,對于教師來說,教師是否需要具備數字素養?數字素養到底是什麼,需要教師具備怎樣的技能?教師對數字素養的了解需要達到怎樣的程度?不同學段的教師是否需要具有同樣的數字素養?對于孩子來說,使用電子産品又有多大程度可以真正幫助孩子提升數字素養?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蔣家瓊教授指出,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人才培養改革中的重要方面,需要我們從理論知識層面來研究更多的做法和經驗,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
陽榮威副教授認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給教育理念和形态上帶來巨大變化,需要我們以數字化賦能教育為切入點、以數字化賦能教育評價改革為增長點進行深入挖掘。
羅仲尤教授認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撲面而來,趨勢不可逆轉,核心是“從重視記憶向重視思考”的轉型,将更加強調學生問題設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不能對“轉型”産生誤解,這并不意味着輕視知識的傳承,而是單純留給學生記憶知識的時間會減少,合作學習、創造性探究的時間要增多,因為單純性知識記憶變得越來越有可替代性,越來越可借助教育信息化去賦能,教育教學的重心要轉移到不可替代的部分,包括人的全面發展、人格完善、能力提升等各個方面。
劉聲濤副教授認為,在當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教育數字化轉型對教育教學帶來巨大影響,教師的部分工作可以被技術取代,同時也認為教師難以完全被技術取代,因此教師要及時更新知識、增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讓技術賦能教育教學。
阿子木副教授以Blackboard為例,發現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使用數字化軟件和技術的意願并不強烈。他提出,不僅學生在學習中要學會如何掌握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學會如何應用技術,這樣才能更大程度提高教學效率。
全薇助理教授以身邊的課堂教學為例,提出學生要學會轉換自己的數字化思維,要關注ChatGPT等智能技術所衍生的學術倫理問題。
袁建林副教授進行了簡要總結。本次午餐會切中教育熱點,讨論熱烈深入。雖然時間緊湊,但與會人員結合自身學術背景和學術旨趣進行了深入思考,衍生了多元化觀點。促進學術交流,也豐富了學院學術氛圍。
(供稿人:李紫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