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31日下午,我院2019年學術年終盤點在培訓小樓502順利舉行。餘小波老師、姚利民老師、胡弼成老師、唐松林老師、蔣家瓊老師、陽榮威老師、徐丹老師、李震聲老師、劉聲濤老師、袁建林老師、廖毅老師、彭瑤萍老師以及全院學生參與了本次會議。

會議伊始,陽榮威老師作了開場緻詞。我院首次舉辦年終學術盤點,目的是提升學院科研氛圍以及提升學生聽報告的便利性。

我院院長餘小波老師作題為《70年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發展及評析》的報告。餘小波老師首先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概念進行界定,随後按照五個時間段,對我國70年來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發展進行闡述。在報告的最後,餘小波老師鼓勵全院師生共同努力,團結一緻向前看,争取在2020年取得更大的成績!

姚利民老師上台發表講話,他從個人經曆開始談起,與大家分享三十多年研究經曆的科研感想。姚利民老師提出了三點感悟:第一,作為研究者,研究方向應當比較穩定;第二,科學研究一定要與教育教學以及研究生培養聯系起來;第三,要将研究與當下教育的改革發展需要相結合。

胡弼成老師作題為《20年大學法規的實施與監督》的報告。胡弼成老師20年前就緻力于教育法方面的研究,1999年發表了《高等教育法規的實施與監督》,該文章被收錄于法學文庫。胡弼成老師指出高等教育法規一定要制定實施細則,這也是避免大學章程成為 “抽屜裡的文件”的方法。

唐松林老師作題為《從疏離到融合:農村教育社區構想》的報告。唐松林老師首先介紹了研究這個課題的原因,并講解了疏離産生的原因以及融合的來源和措施,提出要以鄉村教師為主導,以鄉村學校為基地,融合本土的各種文化資源,形成自由的、共享的、生活的、開放的學習互動社區。

蔣家瓊老師作題為《加拿大高校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的内容、方法及啟示》的報告。蔣家瓊老師的講述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加拿大高校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的内容;第二,加拿大高校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的方法,包括标準化測試、評價量規、表現性評估、問卷調查等;最後,蔣家瓊老師指出我國高校學生學習成果評估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陽榮威老師作題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差距和努力方向》的報告。陽榮威老師從教育條件現代化、教育制度現代化、教育觀念現代化三個方面對教育現代化的本源作出闡述,指出教育現代化以及教育質量的差距,根據PISA2018的數據指出教育均衡的差距,并指出教育現代化的三個努力方向。

徐丹老師作題為《大學生國際化經曆與全球及跨文化技能關系研究》的報告。徐丹老師所作的統計結果從兩個方面呈現,一是學生國際化經曆和全球及跨文化技能水平現狀;二是國際化經曆與全球及跨文化技能的關系。徐丹老師通過研究提出三個結論:第一,境内國際化經曆對全球及跨文化技能發展的影響不亞于境外國際化經曆;第二,海外學習項目對全球及跨文化技能的影響不僅取決于留學時間長短;第三,需要全面地理解國際化經曆的影響與全球化技能的影響因素。

劉聲濤老師作題為《認證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現狀》的報告。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曆來都是評估界、測量界的技術難題,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實踐的展開離不開理論界的不斷探索。劉聲濤老師提出工程教育認證工作中的學習成果評估事實上是怎樣的現狀、有何可改之處、以及如何改進三個研究問題,并對當前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分享,目前該項研究正在順利進行中。

袁建林老師作題為《過程性測量的實踐與理論探讨》的報告。袁建林老師在明确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提出教育測評的轉變是從“結果導向”到“過程導向”。在實踐層面的過程性測評方面,袁建林老師從過程性測驗以及學習過程測評兩方面進行闡述。最後,袁建林老師從多個方面進行了過程性測量理論探讨。

廖毅老師作題為《修正性反饋在粵方言母言者感知普通話聲調中的效用研究》的報告。廖毅老師從多個方面對研究概論、實驗參與者、以及實驗結果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彭瑤萍老師作題為《智力觀對學習者自主學習過程的影響》的報告。彭瑤萍老師圍繞“智力是否可變”這一問題,根據固存觀以及增長觀兩個不同的觀點設計實驗,提出智力觀改變自主學習行為、增長觀的重學選擇和最終的學習表現優于固存觀兩個結論。
會議的最後,陽榮威老師上台做總結發言,他對各位老師的積極參與和精心的準備表示感謝,并對各位老師的報告進行進一步的總結評價。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會議圓滿結束。
供稿:王青松